今年,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
已在全国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响应灾害行动54次
而这一次
我们想召集这些忙碌了大半年的救灾人
一起写一本厚厚的日记
让他们用真诚又带点青涩的文字
记录他们和救灾的那些事儿
救灾人:蒋岩
2014年加入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云南联合救援
现为昆明虫虫爱心联盟执行负责人
8月16日傍晚,抵达通海县城时,天马上就要黑了,我们顾不上吃晚饭,还是决定先去安置点摸一摸情况。
县城的路口旁全都搭起了蓝色的帐篷,高速公路旁也停满了三轮车和拖拉机,村民们用彩条布和塑料布盖上,造出了一辆辆简易的“房车”。安置点的帐篷不够睡,村民们就住在这些“房车”上。老人们忧愁地坐在帐篷前叹气,小孩嬉闹着跑来跑去,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2天里,这里发生了两次5.0级地震。
我们在县城的安置点转了一圈,村民们心有余悸不敢回家,全部都聚在安置点。“家里的房子倒了”、“田里的庄稼毁了”、“害怕还有地震不敢回家”……村民们的这些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
在和民政局沟通后,我们决定回应震中地区受灾最严重的者湾村。16号那天已经很晚了,我们没有停留,连夜赶了过去。
8月17日,我们开始在者湾村走访,配合着乡镇府和村民一起给安置点铺路、搭帐篷。村民们风风火火地忙着搭帐篷和活动板房。我听见机器在响、人在说话、小孩在哭,特别吵又让我特别感动,灾后人们的那股劲,既是力量又是生机。
经过两天的走访,我们发现这次地震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老人。震中者湾村有一群老人,他们对1970年7.8级通海大地震的记忆很深。那场地震的损失非常惨重,当初只有二十出头的老人们亲眼目睹了山崩地裂,家园被毁。他们都是灾害的经历者,心里早就留下阴影,所以这次地震,他们格外恐慌。
这次地震中,新房子的损失都不是很严重,但通海有当地的习俗,婚后便分家搬去新房居住,留在老宅的都是老年人。这些老宅很破很旧,甚至是不结实的土坯房。地震发生时,他们没有抵御能力,房子倒了,老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再建起来。他们已经老了,走不了也跑不动,更没有能力出去打工。
者湾村黄爷爷,家里房子受损,目前已经是危房,随时会倒塌,但他还是想回家拿些日常用品和粮食出来,每次被邻居劝也不听。与黄爷爷一样的还有者湾村的其他村民,都想着回去家里拿些生活物资出来,连基本的饮水,都要回家去烧开自来水喝,每一次回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但他们总是不顾安全,想着能挽回一点是一点。好在后来政府将他们的危房全部拆除了,也给予了安置。
回访的时候,很多老人拉着我的手和我说,我们送的东西太贴心了,有米有油,连锅碗瓢盆都有,我听见就觉得很值得。
者湾村还有个大问题就是水,当时自来水已经断了,从外面接进来的水被疾控中心检测出水质有问题,所以除了发放冰露水,我们还申请了一台净水车。
净水车刚刚到村子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稀奇很兴奋,村民、民警、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来帮忙安装净水车。因为净水机要先做水质监测,在保证水质安全卫生之后才能给村民饮用,村民们就眼巴巴地等了一两天。很多村民特别期待,净水车还没安装好,就拿着桶和水瓶想来接水,每天还有村民特地过来看几眼净水车。
在通海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是吃饭时间,走到哪村民们都会主动出来邀请我们一起吃饭。每次听到,我心里都特别暖。我从不觉得我的工作高尚,看到村民的笑容,想到自己送去的东西有价值,是实实在在能帮助到他们的,我就觉得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我参与过很多云南的救援,最多的就是洪灾和泥石流。这么多年,我始终相信,救灾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思考,要看到不同人群真正需要的东西是哪些,救灾也是有尊严的。救灾这个工作不高尚,救灾人也有酸甜苦辣,踏踏实实做事不搞花哨才最重要。
2010年,蒋岩成立了云南省昆明虫虫爱心联盟,与公益结缘。2014年,蒋岩所在的昆明虫虫爱心联盟加入壹基金云南联合救援,多次参与云南地质灾害救援行动、温暖包行动等。
灾难无法避免,学会如何与灾害共生才是关键。蒋岩作为云南一线伙伴加入到属地化救灾的队伍中,发挥灾害发生地的当地社会组织的优势,就近就便开展救援,快速回应本地发生的突发灾害,从而更加有效的服务困境人群。壹家人希望,今后能有越来越多的本地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为受灾害影响的人们多做一点点,用行动换回生活!
《蓝帐篷日记》里
有初入职场的萌新
也有很多救灾的老司机、志愿者
这些救灾人除了忙忙碌碌
也收获着不同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