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是第3个世界预防溺水日。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发布的《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95%以上。
近年来,溺水事故也成为了我国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事故的头号杀手,其中1-4岁儿童群体的溺亡率最高,将近70%的溺水意外发生在乡村。
然而,目前公众对青少年儿童的溺水问题,仍然缺乏关注和认识。和疾病、灾难等社会问题相比,溺水问题仍旧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河南安阳,有一个从事防溺水教育十年的人,她叫王静。十年来,她的身份经历了多次转换,从一名救援队员,到成为儿童安全教育讲师,这些年来,她见证过太多生离死别,对于防溺水安全教育的普及,也一直有种执着的信念。
几年前,她开始寻求更多的机会,深入乡镇小学,为乡镇地区的孩子带来生动有趣、易学易懂的防溺水课程,教会孩子们,如何保护自己年少而珍贵的生命。
一直以来,她所希望的,不过是让更多的孩子能平安、健康地长大,拥有那本就属于他们的明亮、广阔,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早年间,王静是一名救援队队员。平日里,如果乡镇居民发生意外,需要援助,她和其他队员接到通知后,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展开救援。
其中,溺水儿童的救援,在王静参与的救援行动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每年夏天,儿童溺水事件,在乡村频频发生。复杂的乡村水域,一次次夺走孩子们的生命。
相比于城市,河道、水库、池塘、水坝等易发生溺水的水域,更加广泛地分布于乡村。而且,乡村水域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城镇水域,相应的防护措施也更为薄弱,造成将近70%的溺水意外发生在乡村。
王静一直记得,前年夏天,一个平常的下午,王静接到救援通知,去安阳河搜救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那天下午,小男孩和两个朋友一起,提着小桶和小网去河边捞鱼。后来,那两个小朋友回来了,可却始终没见这名小男孩的踪影,孩子父母便报了警。
赶到现场后,王静和队员们马上展开救援,一开始,王静和其他救援队员还抱有希望,开着船一趟趟地搜,可却一直没找到。后来,队员们只能用上专业的水域救援工具:排式滚钩。
开始使用排钩的时候,王静内心就已经非常难过了,那证明,孩子基本上没什么生还的可能了。一个多小时后,队员们搜到了孩子的尸体。
打捞上来后,孩子就这样安静地躺在岸边。看着孩子苍白的小脸,妈妈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那一幕,在之后的很多个日夜,在王静的脑海里浮现,无法消散。
类似的事情,每年夏天,常常在有池塘、河流的乡村地区发生。可究竟能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们远离这些危险,减少悲剧的发生呢?当时的王静和孩子的家长们都没有答案。
平时,王静因工作需要,常常会去到乡镇的学校。她发现,这里的孩子,生活在安全意识薄弱的地带。
这些生活在乡村或者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监管能力有限,父母工作繁忙,孩子们从小缺少足够的陪伴和照料。平时,也很少有人教他们,该如何预防身边潜在的危险,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小地方,很多家长不能有效地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这样危险,就是很粗暴地跟孩子说:“你不能去河边玩水,不能玩水。” 可是为什么不能,如果真的遇到了危险,怎么保护自己,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给孩子讲。
安阳县大正村的洹河,河岸边不远处就是村里的小学
孩子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也一次次冲击着王静的内心。
王静曾问过乡村的孩子们,如果小伙伴要是不小心掉到水里该怎么办?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下去救他,因为我会游泳!”
听到孩子们这么说,王静内心紧张起来,群体性溺水事件,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地远离危险呢?这是王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据王静了解,其实,孩子们平常也能接触到不少安全教育的内容,但教育的方式总是千篇一律,孩子们很难真正听进去。溺水事故还是每年重复上演。
后来,在一次公益活动上,经朋友介绍,王静了解到了壹基金儿童平安小课堂。在小课堂,讲师们给孩子上的课程主要包括交通、溺水、火灾和地震四个方面,通过参与、体验、互动的方式,教会孩子们认识和感知风险,并将很多日常生活中实用的,自救互救的小技能,教给孩子们。
这和王静一直想做的事不谋而合,于是,经过申请和培训,她顺利成为了一名儿童平安计划的讲师。
每到夏天,放暑假前,王静就会来到各个乡村小学,给孩子们上防溺水课程。首先,在课堂的开始,王静会带孩子们“体验”溺水的感觉,一起捂住嘴巴憋气30秒。“吸气、憋住,开始计时。”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王静会不时提醒他们,如果觉得不舒服就随时停下来。30秒后,孩子们大口呼吸的声音就会响彻整个教室。
经历过游戏的体验,孩子们真实感受到了溺水的感觉后,王静会再向孩子们讲述溺水者的真实感受——“胸腔像要炸裂一样”、“呼吸像刀割一样”等,这时候,孩子们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也认识到了溺水的严重性。
随后,王静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身边的哪些地方容易溺水。告诉孩子们,捉鱼虾、捡掉在水里的物品、在河边、池塘等地玩水游泳,都是容易导致溺水的行为,一定不能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况下去水边玩。
然后,王静会教给孩子们许多实用的自救互救小知识,落水后如何自救、该如何在有人落水时首先保证自己的安全等。王静告诉孩子们,“如果我们不小心落水,首先要保持冷静。” 落水后如果太慌张,不停乱动,只会白白消耗体力,我们应该平静地躺在水面上“仰漂”或“水母漂”。当发现有人落水时,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没有专业救援知识,绝不可以轻易下水救人。
王静再三向孩子们强调,下水救人只是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并不能起到救人的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拨打120、大声呼救寻求大人帮助,或向落水者提供书包、空水瓶等漂浮物。除此之外,王静还会教孩子们制作简易的救生衣,教会孩子们如何漂浮自救等。
一堂溺水课程下来,一颗小小的安全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孩子们在对溺水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全面的了解后,纷纷表示绝不会再去那些危险的水域玩耍了。
今年,刚好是儿童平安计划开展的第十年,从2013年至今,儿童平安小课堂走进了7267所校园和社区,为近300万名儿童开展了安全教育课程。
像王静这样的儿童平安小课堂讲师已逾千人。他们始终致力于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减少意外和悲剧的发生,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些乡镇社区居民发现,在开展儿童平安计划之后,有的情况渐渐改变了。
孩子们上完课回家之后,把在课上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应用了起来,远离了危险。
去年放暑假的时候,湖北省安陆市凤凰小学的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子航,因为天气热,就没有出去玩,在家里学做平安小课堂老师教的紧急救生衣。
同班同学王昊到家里来,看到子航做的紧急救生衣,对子航发出了邀约,“ 正好去试下有没有用,天热,去塘里打鼓球 (土语玩水) 去”
10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年纪,如果放在以前,子航肯定忍不住会跟着小伙伴一起去水塘玩水。
可在上了儿童平安小课堂的防溺水课程后,子航在课堂上,和其他小伙伴一起体验过溺水的滋味,也听了老师讲述那些溺水身亡的真实案例。那种痛苦的感受,子航没有忘记。于是,他坚定地拒绝了朋友的邀约,并劝朋友也不要去。
还有一些地方的老师反馈,在儿童平安小课堂走进学校后,明显感觉到,暑期学生下河游泳的情况,少了很多。
看见孩子们的改变,王静很开心,可她还是会时常想起那些溺水身亡的孩子。在去河边、池塘边玩水之前,如果他们也能有这样深刻的安全意识,那些意外就不会发生,那些年轻的生命就不会陨落,他们的家人也不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绝望的深渊。
很多时候,只有当亲身体验和感受过,而不再只是千篇一律的口头叮嘱和教育,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在孩子们心中浮现、扎根。那些自救互救知识,才能真正被孩子们听进去并应用在生活里,让孩子们远离危险。
而在其他地方,要想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远离这样的悲剧,就需要提高更多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救互救技能。这就需要提高人们对儿童安全的重视,开展更多儿童安全教育的课程,这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也需要更多人支持像儿童平安计划这样的公益项目。
我们所希望的,从来不是以安全之名对孩子过度保护,而是让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