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乡村,愿作一束光照亮留守儿童脚下的路

“许多年前,我也走过你走的路,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许多年后,我想用尽全力守护你。”

当孩子们远远地见到我,大喊卓老师,向我飞奔而来,感动和欣慰溢满了我的心里。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晓凝老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设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第一家壹基金儿童服务站,5 个年头过去了,孩子早已把儿童服务站当成社区的一部分,放学到站点学习,周末到站点参加活动。


我是一名 80 后,家在粤东连平一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庄,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是我对家乡的第一印象,抬头望去瓦片林立,小时候家里很穷,儿时的娱乐三根手指就能数完:皮筋、泥巴和石子,身后的瓦房就是生活的尽头。瓦房的“乐趣”少不了一下雨就漏水,要想课本书包不被打湿,我们得盯紧哪漏水,靠移动桌椅护其周全。一到晚上,大家左拉竹椅、右执葵扇,集聚在村口唠家常……


“误”当志愿者,一步步领进芦村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许多志愿者拿着募捐倡仪书向途人为灾区人民募集善款,他们的举动感动了我。于是,我毅然选择加入募捐队伍,那些日子,白天穿巷走街募集物资,晚上整理登记打包物资。陆续收到灾区小朋友寄来的感谢信件,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与关心,我们背后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


2008 年 8 月,我正式加入志愿者行列,时常带领团队的志愿者穿梭于偏远乡村,为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2018 年偶然到惠州市惠城区芦洲镇北部山区芦村援建爱心图书屋,和孩子们闲聊发现:村里没有儿童服务类设施,平日里各自在家看电视,邻里间互动少;父母亲外出打工一年也见不上一面;时间流转,相似的童年在芦村重现。那次活动后,我内心萌发一个想法:让芦村孩子看到人生画卷的另一面。


我与儿童服务站的一次美丽邂逅

在团市委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次听说壹基金儿童服务站项目,当时也不清楚儿童服务站是做什么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毫无开设儿童服务经验的我们通过了申请,既意外又惊喜,于是就有了后来惠城区第一家儿童服务站,一做就是五年。

壹基金儿童服务站-芦村站点在芦村闲置的客家围屋宗祠堂文化站落地,弥补村里无儿童服务类设施的空缺,贴近村民的生活,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从惠州市惠城区到芦洲镇芦村有 60 多公里,往返一次 3 个小时。筹建儿童服务站初期,为了能顺利运转,在等待物资的一个多月,我们与村民和孩子同吃同住。通过上门走访、发放问卷等,全面了解孩子的微心愿和服务需求,制定“需求清单”,给孩子们平淡重复的生活多一些可能性。

我们把儿童服务站当家,从粉刷墙壁到安装物资,由我和小伙伴一起完成。山的这头可以不是山,海的那边可以不是海。童年可以有趣,生活可以丰富,人生可以精彩。为此,我经常伏案到深夜,策划一些有针对性、能满足孩子们需求的活动方案,追求服务成效是我从不松懈的标准。同时,我也希望能在服务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在这一代身上播撒“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爱心种子。



2019 年,我们申请了在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村头村落地第二家儿童服务站。这些年,我来回奔波于两个站点,在这个站点开展完活动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站点,再累也要关爱乡村留守儿童。

在管理儿童服务站时,针对运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会定期组织专职老师和在地志愿者头脑风暴,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让留守儿童受益一生。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我坚守乡村的动力

“老师,能跟儿童服务站的好朋友一起玩跳绳,是我最开心的事!”

“老师,我要告诉你我最幸福的事情:过年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在服务站门前和好朋友一起放烟花。”

不知从何时起,儿童服务站已是孩子们的乐园。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这儿被认可、被欣赏,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优点,孩子也会关注我们的优点,双方互相学习,努力让人生发光;当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Ta 就会主动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内心有完善的自我动力,就算有一些错误和缺点,也特别愿意改正。

我在乡村坚守了 5 个春夏秋冬,并非一路顺坦,但从未后悔。正因家里人在默默支持着我,才让我可以一直在这条路上坚持。

我特别希望我们的站点在“儿童服务阵地+标准化课程+志愿者师资力量+青少年志愿服务”的乡村儿童服务站模式下越走越远,尽量让更多留守儿童受益,他们的童年可以不一样。

相关新闻

点击订阅,把公益带在身边

订阅我们的电子报,接收有关壹基金服务的更多资讯。订阅即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我们的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