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高原上很冷,风吹得说话都张不开嘴
一月的高原上也很暖,暖到心里开出了一朵美丽的格桑花
(记录人:泾川县阳光义工协会 苟小兰)
在郭加乡仓库里,近2000袋生物质燃料需要搬运和码放。海拔4400米,搬运25公斤的袋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看到一个姑娘跟另外一位姐姐两人抬一袋,在仓库里不知疲倦地来来回回。
休息的间歇,我跟这个姑娘聊了一会儿。她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地震后,她从兰州坐火车到拉萨,再到日喀则,最后回到郭加乡,一回到家,就毫不犹豫地去报名做志愿者。
她说,在知道老家地震后,“心里特别着急,就想立刻回来,为家乡做点什么,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人、乡亲们都在这里,我必须回来和大家一起面对。”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这样的年轻志愿者们,就像一抹温暖、最明亮的光,在艰难时刻照亮着前方的道路。
(记录人:庆阳市琪水爱心公益协会 王宸罡)
去定结县郭加乡送物资时,有一位年轻小伙也加入了物资装卸的队伍中。他叫尼玛,是太阳的意思,还告诉我月亮叫达瓦,星星叫嘎玛。他现在在西藏大学读大三。我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说读完大学想去参军来报效祖国。他很喜欢家乡,告诉我们:“在藏区,每次抬头看到那湛蓝天空中洁白的云朵,还有远处连绵雄伟的雪山,心里就特别平静。”
(记录人:壹基金工作人员 钱嘉琪)
没想到来机构一周年的日子,是在定日地震灾区度过的。
一周多的时间,一直在和伙伴们一起做物资发放、回访和各种信息收集反馈。因为伙伴们前期救灾行动中的努力和付出,我身上的蓝马甲,就像一张特别的通行证,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受到当地老乡们的热情相待,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它仿佛是一块亲近、温暖的磁铁,吸引着他们毫无顾虑地靠近。
发放温暖包的时候,一群可爱的孩子很快就像小尾巴一样贴着我,毫无保留地与我分享着自己的心事、故事,还有那些美好的梦想。一个正在读六年级的小女孩非常认真地告诉我:“姐姐,我长大后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地震过后,我们得到了很多来自社会的帮助,看到好多穿着写有‘救援’字样衣服的叔叔阿姨,我觉得这样的事特别有意义。” 村子里还有三个正读高中的小姑娘,她们有些羞涩地悄悄拉住我,询问是否有当志愿者的途径,正值寒假,她们也渴望能出一份力。这些孩子,就如同一面面清澈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暖。
我和孩子们告别完准备返程时,没走两步,身后突然响起孩子们自发的大声告别:“姐姐,再见!” 闻声回首看见孩子们还在挥手的那个瞬间,我心中好像也开出了一朵属于高原的格桑花。
(记录人:壹基金志愿者李芳芳)
在格白村发温暖包时,我们认识了读小学一年级的卓玛拉宗和她的弟弟。他们妈妈说,地震来的时候姐弟两个吓坏了,抱在一起哭,这是他们第一次经历地震。现在一家人住在棉帐篷里。
村子里不同年龄的孩子玩在一起很热闹。她们争先恐后地来跟我们说话,还有的主动来给我们当翻译。孩子们说现在吃的喝的住的都有了,就是没有玩的东西,电视也不能看了,她们觉得有点无聊,又害怕地震再来心里不踏实。
我们把温暖包带来给孩子们,他们都兴奋坏了。卓玛试了一下温暖包里的棉衣,大小正合适,在帐篷里很暖和就可以把冲锋衣外壳脱掉,只穿里面的一层。试完衣服她和小伙伴打开了温暖包里的飞行棋,很快投入到游戏当中。她说,以后可以和弟弟两个人在家里下棋玩,就不会无聊了。
(记录人:泾川县阳光义工协会 史龙)
18日一早天还没亮,我们小组就从定日县启程,把十一套板房送到昂仁县多白乡仁青顶村。从县城到村里的路,我们是跟着当地朋友留的口信走的。他留话告诉我们别用导航,跟着导航走要6个多小时。我们顺着他给的路线开启了一天充满迷幻色彩的征程。全程只有20多公里,却耗费了两个多小时。新开辟的路沿着山腰,尘土漫天,路边就是深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真正的“鬼见愁”。行进中看到前边的板车,因为路面狭窄无法超车,只好在尘烟中走走停停。
抵达村部后,乡政府工作人员热情地用不太流畅的普通话跟我们讲述村里的情况:由于路况恶劣,村里多数人未曾出过村,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物资均由政府协调运送,非常感谢你们把板房送到村里。
乡里安排了专门负责安装板房的工程队,从卸车、调试、对孔位、拧螺丝到安装门锁,仅短短十几分钟,一间崭新的板房就搭建好了。看到老乡们脸上的笑容,我对“鬼见愁”有了新的期许,期望这条通往仁青顶的道路能够早日修缮完工,老乡们能够早日重建美丽家园。
(记录人: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虎孝君)
昂仁县多白乡日果村的普穷,正在和家人在沿河边的一小块平地上平整地基,为即将到来的板房提前做准备工作。地震后普穷家的房子严重受损,已经无法居住,壹基金捐赠的板房让他有些欣喜。
地震前普穷在阿里地区打工,主要做电焊工,每天会有500元的收入,但这样的工作每年只有3-4个月的工期,其他时间回家务农。34岁的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三个小孩都上小学了,对他而言也是不小的压力。普穷因为家境原因高中后就早早出来打工,他希望自己孩子一定上大学。 婚后普穷与父母分开生活,分得六亩土地,不外出打工的时候他会帮家里种青稞,他说种青稞不挣钱,有时候口粮都不够,每亩能有七百多斤的收成,但每年种地的花费也不小。我问他以后的日子好过吗,他看着我笑了笑。
(记录人:壹基金志愿者 李芳芳)
长所乡是壹基金负责的几个板房安置区最早搭建的乡镇之一,现在村民们已经都搬进板房入住。
七十岁的吉巴奶奶回忆起地震还是会掉眼泪。她说最担心的是大儿子,因为大儿子在地震中腿受了伤,她前几天一直在医院做陪护。在医院很多人都帮助他们,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和消防官兵,在医院的一日三餐也都是免费保障的。一想到这些外界的帮助,奶奶就一直感动地抹眼泪。
奶奶的二女儿达瓦在忙碌地收拾屋子,说要把房间尽快弄得整齐。这些从房子里抢救出来的家具都蒙上太多灰,她要一点一点地擦干净。她说最近灰尘太大,鼻子吸进太多的灰尘导致头疼。住进板房比帐篷要好很多,等板房收拾干净整洁之后,就跟住在之前的房子里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