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链接·新视界 | “韧性护航未来”跨界沙龙圆满举办

2025年4月25日,由壹基金主办、北京通合行业建设参事服务中心承办的“心链接·新视界——韧性护航未来”跨界交流沙龙在北京红桥市场空中花园会议厅圆满举办。来自公益、科技、文化、金融等领域的30余位跨界伙伴齐聚一堂,在思想碰撞与深度链接中,为“韧性护航未来”话题注入多维智慧与活力。



跨界融合:以“心链接”叩启对话

活动以“趣识新友”破冰之旅启幕,来自科技、公益、文化等多元领域的参与者通过创意互动迅速彼此链接,在笑声与对话中织就跨界联结的网络。随后的“韧性大家谈”接龙环节,嘉宾以定制刻字茶杯为媒介,展开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智慧传递——“韧性是危机中的锚点,亦是重建时的蓝图”“韧性是技术的硬核支撑,更是人文的柔软共生”……当镌刻着箴言的茶杯在手中流转,不同视角的诠释如涟漪般层层荡开。


韧性解码:多元视角共话韧性实践


会议开始后,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程晓陶老师首先分享对韧性的看法:韧性城市需"工程+心理"双维支撑。通过"都市耐水"设计抵御洪灾(工程韧性),重视灾后心理重建(心理韧性),实现从基础设施到人文关怀的全链条抗风险能力。

主题分享环节,五位特邀嘉宾以行业实践为锚点,从多元视角分享了对于“韧性”的理解与实践。



罗真真

北京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以《韧性:连接人的力量》为题,提出“从突发响应到常态应对”的韧性构建路径,聚焦社会组织、网约车从业者与出行人群的协同网络,探索“滴滴公益救援队+安全家园”的常态化韧性模式。


秦楠

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结合“益校计划”灾后重建案例,强调“科技促进提效,让灾后站点成为社区新生的起点”,将一次性资助转化成长期项目,提升社区防灾韧性,重构“人-技术-自然”的共生关系。


张睿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经理


揭秘“数字关爱平台”如何以韧性乡村生计券等创新模式,实现备灾资源的精准投放,诠释“数字基建是韧性社会的隐形骨架”。


徐仕儒

北斗天下常务副总裁


北斗系统以"韧性"立本:技术上实现全球稳定覆盖,确保全天候的准确定位授时和极端条件下的可靠通信;应用中支撑灾害预警和救援,强化社会抗风险能力;协作上联动各方力量,构建天地一体的韧性网络。


黄剑辉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以“梅花精神”和“阳明心学”为核心,强调中华文化中顽强奋斗、开放包容的特质,为应对全球不确定性提供精神内核,并主张通过创新传承增强发展韧性。  


镌刻共同期许 共筑韧性未来


壹基金秘书长李弘在总结时提到,韧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等突发事件及大环境的不确定性,需统筹安全与发展,要有相当的韧性应对这些不确定性。而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构建社会韧性,社会力量协同公众有序有效有力的社会参与能起到很大作用。通过人人参与公益,提升自己,关心帮助社会不同人群提升社会互助互信,增强不同人群和社会韧性,最终提升个人、家庭、组织与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特别鸣谢

所有与会嘉宾及合作伙伴的智慧赋能

“心链接· 新视界”跨界交流沙龙由壹基金联合北京通合行业建设参事服务中心及行业伙伴共同发起,致力于打造一个激发思想碰撞,促进价值共创的跨界交流平台,壹基金期待为每一位参与者开启一扇通往多元视野的窗口,在跨领域的深度链接中探寻无限可能。


“壹基金紧急救灾计划”以“掌握规律、提前备灾、联合行动、快速救援”为策略,建设属地化社会力量灾害应急机制。在重大灾害和中小型灾害中,壹基金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筹指导下,通过与当地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的合作,面向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开展生命救援和生活救助;同时,努力提升社会救灾力量的专业化发展,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治理体系的建立。

截至2024年底,“壹基金紧急救灾计划”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携手1340家社会组织和124,674人次志愿者,共同开展紧急救灾行动1148次,超过1629万人次受益。

相关新闻

点击订阅,把公益带在身边

订阅我们的电子报,接收有关壹基金服务的更多资讯。订阅即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我们的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