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一线的“老兵”和“小兵” | 蓝帐篷日记

老兵与“小兵”

8月初在平谷为受灾家庭送物资。一户门楣上,“光荣之家”的牌匾亮闪闪。走进小院,爷爷正收拾着刚摘的桃子。见我们进来,爷爷连忙招呼我们坐下,动作间依稀可见军人的利落。

爷爷83岁高龄,1967年入伍,虽没上前线,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方守过弹药库。"三天三夜不合眼是常事。" 爷爷说,他是老兵,而我们这些活跃在不同岗位上、为守护百姓安康而奔波的身影,是新时代的“小兵”。

临走时,爷爷不由分说地将最大最红的桃子往我们手里塞:“尝尝!自家种的,平谷的特产!”他的动作不容拒绝。“你们救灾,就是上前线的战士!一定要注意安全!”


记录人:临沂市罗庄区先锋应急救援队志愿者 刘华山


17岁的救灾少年

在密云卸载救灾物资时,附近的一支救援队过来帮忙。一个小个子身影跟着一群大汉一起搬物资,动作同样是干脆利落。一开始以为是训练有素的女队员,迎面看到帽子下稚嫩的脸庞,才发现是个小姑娘!

我忍不住叮嘱:“这个箱子挺沉的,抱的时候小心点,别磕着碰着自己呀!”她听到后立刻仰起头回答:“没事,我力气可大了,说不定还能把你抱起来呢!”

她的队友说,小烨才上高二,17岁,她家就在救援队驻地的旁边,已经跟随救援队训练两年了,“每次我们外出执行任务,她都会主动跟着一起行动。”——“真厉害!”一起扛箱子的大哥们纷纷给孩子竖大拇指。

一车物资卸完,小烨和队友马上返回队伍继续原定任务了。跟救援队伍一起行动的暑假,也许没有精装朋友圈,但一定是少年成长路上珍贵的记忆。


记录人:壹基金工作人员 陈林玉


救灾中的银发互助图景

在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康保县芦家营乡,当一线救灾行动组的车辆碾过村口的碎石路,物资分发点早已聚起人潮。而人潮中几乎看不到青壮年——这是属于银发群体的战场,也是他们日常互助生活的缩影。

83岁的张大爷骑着半旧的三轮车突突驶来,车斗里坐着几位七旬上下的乡邻:腿脚不便的奶奶、视力模糊的爷爷。"不是亲兄妹,胜似骨肉亲",乡干部笑着解释,这些老人都来自乡政府统筹的养老互助院,一个院子里同吃同住。力气大的帮着搬米袋,会烧菜的掌勺做大锅饭,谁起夜不便就喊声邻居搭把手,谁记性差了就有人提醒吃药。抱团养老的默契像院角的老槐树,在朝夕相处中盘根错节。当年轻的脚步走向远方,留守的银发族便用皱纹里的坚韧,织就了一张彼此扶持的网。


在芦家营村卸物资时,郭大爷不声不响地凑过来帮忙——一位鬓角染霜的听障老人,他听不见物资箱落地的闷响,却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牢牢抱住沉甸甸的纸箱。汗水下淌,他就用袖子胡乱一抹,再咧开嘴朝队员们笑,那笑容里没有声音,却像夏日骤雨里的一阵清风。

队员们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悄悄把志愿者马甲脱下来递过去。郭大爷笨拙地把马甲套在身上,指着马甲上的标识,又指指队员们,然后双手比划着相机的样子,执意要合影留念。快门按下的瞬间,他笑得露出了牙,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满的欢喜。


记录人:重庆市北碚区作孚义工志愿服务中心  周玮


帮忙卸物资的独臂老人

7月25日,一场洪灾侵袭康保县芦家营乡,让本就劳动力匮乏、老龄化严重的乡村,更陷困境。很多家庭只剩下老人独自坚守,在天灾面前显得格外脆弱。缺乏青壮年的劳动力,让清理废墟、搬运物资这样最基础的工作,都变得异常艰难。

1000份粮油送到芦家营乡,当志愿者们开始卸货分发时,一位老人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他失去了左手,用一条右臂一次次地扛起重重的粮油包,动作没有年轻人那么迅捷,也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我们记住了那个默默搬运物资的身影,记住那份在灾难中依然闪光的坚韧与尊严。


记录人:重庆市涪陵区曙光应急救援队 胡仁刚


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7月31日,在密云不老屯一个安置点送夏凉被时,赶上了饭点。安置点是一所学校,转移到这里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两位年岁比较大的爷爷打了饭回到宿舍吃,戏称这是他们男生宿舍。其中一位不知道从哪儿摸出来一瓶绿牛二,要整两口。——“哟,咱这儿还有牛二呢。”——“找人给带的嘿嘿。”两位爷爷是一个村子的,预警没有解除,家里暂时回不去,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了,但担忧也无用,日子还是要过。

另一头,在北京赛亚制衣有限公司提供的北京救灾中转仓库,每天都有大批物资入库出库,装卸需要人手。附近北京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北京豪斯凯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员工,密云君山墅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有需要时随时都在,支援卸货、装车,过渡安置箱、粮油、家庭消杀套装、大包的夏凉被……每一样都不轻,30多度闷热的天气里,大家闷头就是干。

中午休息时,跟两位志愿者聊天,他们是附近社区的业主,一位六十多岁,一位七十多岁,——“您看着可不像七十多的。”——“我这黑头发,重新装修的~”大爷说自己家这边没受影响,有时间就来帮帮忙,做点应该做的事情。

灾难是沉重的,但老人们的坦然面对反倒给救灾的我们带来安慰。日子总能过下去,总会好起来,这也是社会各界所有援助带来的底气。



记录人:壹基金工作人员 沈建盟


2025年7月28日,北京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密云山区遭遇特大洪灾。来自全国各地志愿者和捐赠物资紧急驰援北京灾区。位于君山的壹基金救灾物资北京中转仓库急需大量的人手搬运各类物资,密云君山墅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加入到壹基金抗洪救灾的队伍。历时十天每天负责卸车入库,再装车分发到密云、平谷、怀柔等灾区。

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一名退伍老兵,密云君山墅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中年龄最大(75岁)的一名志愿者,立即报名参加抗洪救援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入抗洪救灾队伍。每天在35℃上下高温环境中,我们和壹基金团队,以及来自山东、安徽等地数支志愿者队伍一起大汗淋漓,干劲冲天,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心,出一把力。


记录人:密云君山墅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 杨新杭


7月底,密云,我的家被汹涌的浪涛席卷,没有想到,我成了受灾群众。亲身经历了家园被洪水肆虐的无助与恐惧,家中的物品被卷走,房屋也遭受损坏,至今仍心有余悸。幸运的是,在政府和各方救援力量的努力下,我们很快得到了妥善安置。

我想做点什么,于是和北京豪斯凯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同事们一起,成为壹基金物资中转仓库的志愿者。在物资仓库里,我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物资,这些都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搬运物资的工作并不轻松,沉重的箱子压在手上,不一会儿就磨出了水泡。但每当我想到这些物资能够为受灾的乡亲们带去生活的保障,疲惫便一扫而空。

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同样来自受灾地区的志愿者,大家都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更加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我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一趟又一趟……没有一个人喊累。

这段志愿者经历,让我从一个受灾的无助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奉献者。我感恩那些在灾难中伸出援手的人,也更加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


记录人:北京豪斯凯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杨宇航

相关新闻

点击订阅,把公益带在身边

订阅我们的电子报,接收有关壹基金服务的更多资讯。订阅即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我们的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