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郗欣,社区的家长和孩子都亲切地叫我“欣欣老师”。与同事娜娜老师一起,我们在一个人口过万的农转居社区扎根,运营着“健康童乐园”项目——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地,更是无数家庭希望的起点。
2020年怀二宝时,我毅然决定产假结束后就从上一份工作离职。大宝由婆婆照顾,但两个孩子带来的负担让她力不从心。产假期间,居家办公的焦虑如影随形:未来该何去何从?尽管家庭经济尚可,我却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既能守护孩子,又能重新与社会连接。
人生的转机,出现在二宝刚满月时——一次社区公益活动改变了我的轨迹。带着两个孩子尝试参与,没想到这扇门后藏着我的新人生。当天,项目招募本地运营人员,我鼓起勇气问:“我能试试吗?”这份工作如同“救命稻草”,让我在育儿中找到价值,更在这个社区深深扎下了根。
儿童早期发展曾是我陌生的课题。大宝出生时,长辈们叮嘱“多和孩子说话”,我不明所以却照做了。从淘宝随手买的绘本开始,到惊讶发现8个月大的孩子主动指书让我读,这份好奇心驱使我考取绘本阅读指导师证书,真正领悟了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内涵。这段经历为我运营“健康童乐园”项目打下了基础。我和娜娜老师深知其重要性:疫情后,许多孩子变得怕生,躲在家长身后不敢出声;商业早教高昂费用和遥远距离,让祖辈看护的家庭望而却步。入户走访更揭示社区“跨区留守”的普遍困境——父母在西安城区工作,一周才回家一次。我们为这些孩子额外倾注关怀,并与祖辈耐心沟通,一点点改变他们的养育习惯。
如今,健康童乐园的集体亲子活动已成为社区亮点。年轻妈妈或受妈妈托付的祖辈常带孩子参与,她们渴望孩子在家庭之外获得有意义成长。活动效果看得见摸得着:比如“皮孩子”薛薛,姥姥几乎从不缺席。起初他语言发展缓慢,源于祖辈“过度服务”和“男孩说话晚”的误区。但在活动中,与同龄伙伴玩耍时,薛薛为了拿到玩具,自然地开口了。如今他语言进步神速,姥姥成了我们最热情的“推广员”,拉来邻里老姐妹,笑着说孩子“恨不得住这儿”。这些瞬间,是项目最温暖的回报。
活动中的“吃餐点”环节独具匠心——不仅是我们培训学来的小妙招,更是绝佳的语言激发场景。孩子想吃必须主动开口,语言因“需要”自然流露。同时,它也是引导家长习惯的窗口:当奶奶忍不住打断说“你先吃这个”时,我们会温和提醒“吃东西是享受,别破坏孩子专注力”。
几个月下来,许多祖辈的理念悄然蜕变,报名链接常在15分钟内抢空。还有孩子从门外怯生生观望,一步步融入集体;有妈妈原本抵触幼儿园,通过活动开始接纳,甚至勇敢带孩子参观。
健康童乐园的家庭物资同样广受赞誉——实用、质量好,入户时我常分享如何用家中光线好的角落打造安全“育儿角”,以及孩子在玩玩具时的多种玩法、收纳习惯培养。曾有一户家庭,爸爸收到物资后,果断扔掉旧沙发,在客厅铺上地垫和凉席,对妻子说:“给娃腾出安全空间,我们就在垫子上陪他玩!”这份为孩子改变的决心,深深触动了我。
项目执行中,点滴变化温暖人心:微信里常有家长分享家中琐碎喜悦,这份收获远超任何工作满足。在健康童乐园,还有无数像我和娜娜老师一样的一线伙伴,用微光点亮乡村家庭的育儿之路,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健康童乐园——儿童早期发展计划”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体中心、安利公益基金会、壹基金共同发起的项目,通过提供儿童早期发展物资包,搭建3平米亲子小乐园(互动游戏角),改善家庭养育环境,研发并提供适合乡村家庭的营养健康及养育课程,提高乡村养育人健康意识和养育技能。项目还定期组织集体亲子活动和入户督导,通过线上养育课堂和社群,营造相互支持的养育氛围,为养育人赋能,以改善儿童早期发展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