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只在教室,更在每一次拥抱与倾听里——益童乐园专职老师的坚守与奔赴

九月的风掠过山间操场,穿过社区活动室的窗棂,带着孩子们的笑声落在益童乐园专职老师的肩头。她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却在三尺讲台之外,用7年、5年,又或短短数月的时光,照见童年最本真的模样。

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让我们走进这些散落在山野与社区里的微光,看她们如何用爱与坚守,为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往远方的路。


七年如一日

把承诺种进土壤,让时光开出花来

NO.023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郑场镇卧龙社区益童乐园

2018年,益童乐园项目正式落地初,放弃深圳高薪工作的周开梅拖着行李箱回到遵义市绥阳县卧龙社区,成了益童乐园的 “开荒人”。初到时,这里只有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她从装修、擦地板、搬桌椅、贴卡通贴纸开始,一点点把屋子变成孩子喜欢的模样。

为了摸清社区孩子的情况,她拿着笔记本用三个月走遍各个角落,听老人念叨孩子写作业没人辅导的难处,陪单亲妈妈聊照顾孩子的辛苦,建立起“一村一库”“一户一档”“一人一表”的档案库。

7年里,她为家庭困难的孩子申请助学金和学习用品,疫情期间到孩子家里辅导作业,帮生病的孩子联系公益医疗资源。站点的小怡曾因校园欺凌封闭在家,周开梅每隔两天就去陪她,带喜欢的书、听她倾诉,还自学沟通技巧帮她疏解情绪,最终陪她重返校园。如今女孩已升入高中,加入学校心理互助小组,放假回社区总会第一时间找她:“没有你,我可能永远不敢再进校园。”

“以前总觉得挣钱是为了孩子,后来才明白,能陪着一群孩子长大,帮他们解决难处,看着他们眼里有光,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价值。” 周开梅说。

NO.017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塘镇云上社区益童乐园

与周开梅一样在时光里深耕的,还有来自贵州省黔南州大塘镇云上社区的李静。

2019 年 6 月,这个安徽姑娘嫁至平塘县大塘镇后,怀着忐忑与热忱走进了益童乐园——这里汇聚着 30 多名留守儿童,地处偏僻加上待遇不理想,很难招募到志愿者。当了解到孩子们多与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却缺乏陪伴时,她坚定了付出的决心,一守就是六年。

为了给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李静自掏腰包购置专业美术课程,组建美术兴趣小组;链接儿童美育摄影项目,为孩子争取到 10 台平板电脑,周末带他们走进田野采风、为社区居民拍照,让孩子们收获自信与成就感;坚持每年为即将告别小学、迈入初中的毕业生打造专属毕业晚会,让孩子们在仪式感中告别过往、分享收获,同时以轻松愉悦的氛围缓解升学焦虑,传递对未来的期许。

六年来,儿童摄影与毕业晚会成了大塘镇云上社区益童乐园站点的标志性活动:一个用镜头定格笑脸,一个用舞台见证蜕变。孩子们的画作登上央视《新闻1+1》,获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认可;怀有航天梦的儿童专访登上《人民日报》。

“每个来支教的志愿者都说,咱们益童乐园的孩子看起来都很快乐,不像留守儿童。” 这是李静最引以为傲的评价。



五年深耕

以微光聚暖,在平凡里看见不凡

NO.143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幸福社区益童乐园 

王芳的舞蹈鞋在公益路上换了又换。8年专业舞蹈教学经历里,她带学生拿过无数奖杯;但5年前走进剑河县幸福社区时,一双双望着舞蹈教室的渴望眼睛,让她决心 “把舞台搬到更多孩子身边”。

五年里,她在益童乐园里开设免费舞蹈班,为孩子们筹到舞蹈服和舞蹈鞋,链接社区专业舞蹈室;每月家访,为残障儿童链接物资,自掏腰包买衣服、水果......“舞蹈课教的不只是动作,更是自信与勇气。” 王芳说,“公益的价值,就藏在这些孩子舒展的笑容里,藏在他们慢慢挺直的腰杆上。”

NO.067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益童乐园

同样在公益路上走过五个春秋的,还有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小学的顾亚老师。2016年,顾亚对着围拢的家长和孩子许下 “绝不离开海嘎” 的承诺,这座坐落于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半山腰的 “云上小学”,曾是教育资源匮乏的 “角落”。发现山里孩子内向自卑,他便用音乐打开心门 —— 没有乐器,就发动朋友和爱心人士捐赠,凑来第一把旧吉他、一台二手鼓;创建 “乐器进课堂” 模式,按年龄定制计划,一二年级学尤克里里培养乐感,三至六年级学吉他、架子鼓挖掘天赋。冬天教室没有暖气,孩子手冻得通红仍坚持练习,他就陪着一遍遍打磨,直到深夜的校舍传出整齐的鼓点。

2020年,益童乐园来到海嘎小学,为孩子们提供音乐书籍和乐器,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演奏乐器,快乐歌唱。

十年里,海嘎小学从14名学生发展到117名,建成完小并开办幼儿园;顾亚组建的12支乐队中,“遇乐队”“未知少年” 的演出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学生在全国尤克里里比赛中夺冠,甚至登上党的二十大专题片《领航》。而他自己,把家搬到了学校宿舍,妻子受其感染成为幼儿园临聘教师,一家三口并肩作战。“承诺了,就要做到。” 顾亚说。这份坚守里,藏着公益最朴素的答案:不是一时兴起的热血,而是把每一天的琐碎,都过成奔向承诺的脚步。


初入职场

带着真诚上路,在新手村收获成长

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尼辖乡灾后益童乐园 

2025年,旦增拥忠在定日县震后的帐篷里,给孩子们上第一堂心理课的时候,手是抖的。她怕这些经历过灾难的孩子不愿说话,直到看见他们把 “情绪小怪兽” 涂得五颜六色,追着问 “明天还能玩吗”。这些从未听过心理课的孩子,就这样悄悄爱上了这堂能说心里话、能玩游戏的课,也用爱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

“作为一个母亲,我总觉得对孩子的牵挂是刻在骨子里的。每次在站点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他们本该在无忧无虑的年纪里笑、闹、被好好呵护,可在偏远地区,在灾祸之后,这份简单的‘无忧无虑’却成了需要踮脚去够的希望。所以我总想着,能多为他们做一点,哪怕只是教他们叠一次被子、陪他们画一幅画、帮他们梳一次头,都是在替天下的父母,给这些孩子多一分掌心的温度。”

NO.099 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三江镇里郎社区益童乐园

里郎社区益童乐园的仓库里,曾少过三袋盲袋。那些印着卡通图案的袋子,装着小贴纸和迷你玩偶,是孩子们攒积分时的念想。发现盲袋不见时,杨慧没急着追问,只是蹲下来对孩子们说:“如果是你拿的,愿意还回来或告诉老师,我绝不怪你。”  

三天后,小涵红着眼眶把盲袋送回来,声音带着哭腔:“老师,我错了。”杨慧摸了摸她的头:“能承认错误,你很勇敢。”  后来,小涵成了乐园的“小小管理员”,会主动归位玩具、调解同伴矛盾,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家访时,小涵奶奶拉着杨慧道谢:“孩子现在懂事多了,总说杨老师教她要诚实。”  

“奶奶说,以前孩子放学就瞎跑,现在天天盼着来乐园,” 杨慧想起家访时的场景,“原来我们做的,不只是看孩子,是给家长一颗定心丸啊”。那些被整理好的玩具、被调解好的小矛盾,都是藏在日常里的温柔。

NO.181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尹珍街道新兴社区益童乐园

张树清第一次走进道真自治县新兴社区益童乐园时,还是个没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有588名易地搬迁的儿童,很多孩子因家庭条件限制,课后无人辅导作业。“小张老师!”“小张姐姐!” 每天早上开门时,孩子们稚嫩的呼喊驱散了她的忐忑。她发现,这里的孩子很热情,但也有像艳艳这样内向的,大家积极发言时,她总是低着头,说话声音像蚊子哼。

后来她天天邀请艳艳分享画作,陪她解数学题,看她从低头沉默到敢大声说 “张老师最好”。一年过去,她的笔记本记满了孩子的小心思,也记着自己的成长:“原以为是我陪他们,到头来,是他们用纯粹治好了我的焦虑”。

NO.097 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三江镇大公田社区益童乐园

杨引婷至今记得入职第一天,二十平米的办公室里,上任老师贴的卡通贴纸还留在墙上。2025年1月,这个曾是留守儿童的女孩,怀着 “不想让孩子们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孤单” 的初心,加入了锦屏县大公田社区益童乐园。

刚上岗时,她对 “站点专职老师” 的理解还停留在课业辅导,直到遇到那个发烧的留守女孩——周六社区卫生室关门,她和同事送女孩回家,发现家里空无一人,最终联系到买菜的爷爷。第二天,女孩塞给她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 “谢谢老师送我回家”。也是那天下午,总是不写作业的小海突然捧着作业本找她:“老师,我写完了。” 他不好意思地说:“听我姐说你带她同学去看病还送她回家,我也想当个好学生。” 

“孩子们教会我的,远比我给予的多。” 她说。入职半年,她的忐忑早已变成坚定,因为她知道,哪怕是新手,只要带着真诚在场,就能成为连接孤独与希望的桥。

NO.202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黔灵镇扶风花园社区益童乐园

2025年7月入职的李小露,也在短短数月里读懂了公益的意义。这个贵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大四实习时就被益童乐园的温暖打动:“这里是儿童玩耍的地方、交友的地方、学习的地方,更是依赖的地方。” 她负责的站点主要陪伴流动儿童,走访时发现很多孩子暑假在家看手机,还有叛逆儿童。但她没有急于 “解决问题”,而是用涂鸦脸谱、手工活动慢慢走进孩子心里。

她记得那个只有一只手臂的小L,在脸谱活动上虽然动作慢,却坚持自己完成,后来每次活动都来,还成了 “夸夸达人”;记得离家出走的彤彤,在她的陪伴下跟妈妈道歉,母女相拥的瞬间让她眼眶发热;记得总是坐在角落的嫣嫣,在她和同事家访后,每天来站点读绘本、做手工,期末拿着进步的成绩单说 “姐姐,学校的老师夸我了”。

“我与益童乐园的故事还在书写,以后会是什么样,我还要去发现。我相信这张白纸终将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从 “试试看” 到 “离不开”

NO.052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瑞濠街道新龙孔社区益童乐园

杨焦的课堂里,有安全知识讲解,有手工游戏互动,更有对每个孩子的细致观察。她知道哪个孩子喜欢画画,哪个孩子害怕孤单,会悄悄在角落孩子身边放一本图画书,等他主动开口说 “这个小熊画得不好看,我教你”。

“公益化作了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看着晨晨从躲在奶奶身后的‘受惊小鹿’,到愿意递出积木车、笑着和我打招呼;听着涵涵一声声‘想你了’的牵挂,再到推开大门时收到孩子们亲手叠的两罐星星带来的震撼,我忽然懂得,公益不只是付出,更是见证成长的感动。”

NO.083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杨兴镇桐梓社区益童乐园

张娟在桐梓社区益童乐园担任专职老师,这里多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留守儿童。2023年初到时,她被孩子们的单纯活泼打动,决定与他们做朋友,陪他们玩耍、听他们分享琐事。  

益童乐园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满是温暖的小事。一次绘画活动,她耐心教一个画不好房子的女孩,女孩成功后的笑容让她明白,服务是心与心的交流。内向的小燕在她和其他孩子的带动下逐渐开朗,手工课上送她玫瑰花,眼里的光让她坚信坚守的意义。调皮男孩主动打扫卫生的举动,更让她看到孩子们在陪伴中学会勤劳与团结。

NO.145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街道北门湾社区益童乐园

杨玲静曾有过禁毒专干、护士经历,2023年成为台江县北门湾社区益童乐园专职老师初,她曾迷茫如何才能与孩子相处,直到看到沉默的孩子向她求助、怯懦的女孩逐渐开朗,她才懂得价值藏在被 “需要” 的瞬间。她帮在溺爱与打骂中长大的小雄疏解情绪、融入集体,见证他成为 “小小志愿者”,坚定了陪伴孩子的决心。

NO.032 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武笔街道彩虹社区益童乐园

生长于大山的李玉丹,童年时父母常常外出务工,那些缺失陪伴的时光,让她对“温暖”有着格外深切的渴望。这份经历让她格外理解留守儿童的渴望,成为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益童乐园专职后,她致力于将温暖传递给2000多名孩子。 

社区里的孩子大多有着相似的故事:有的跟着爷爷奶奶守着空荡荡的家,有的小小年纪就要学着自己做饭洗衣,有的眼神里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默。她理解孩子们的孤独,重点帮助智力残疾的小谦,陪他认路、练字、做游戏,见证他从沉默到主动打招呼。

“爱从不会缺席,只是有时候,它需要我们多搭把手,替远方的父母,陪孩子走一段路。”

NO.098 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敦寨镇新城社区益童乐园

急性子的杨倩倩在益童乐园被孩子们悄悄改变。初到站点时,孩子们用“礼貌”当保护色,直到一声“姐姐”打破隔阂。她耐心处理彤彤离家出走的矛盾,带孤独的嫣嫣融入集体。看着孩子们从拘谨到主动分享,从成绩落后到进步,她懂得公益不是单向给予,而是与孩子双向奔赴的治愈。

“益童乐园从来都不是我一个人的付出,而是我们彼此的奔赴。” 杨倩倩说,“我用耐心陪他们长大,他们用童真帮我找回柔软。”


公益是双向奔赴,教育是让爱流动

在益童乐园的14个专职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坚守时长,却读到了相同的热忱。教育从不限场所,有爱之处便是课堂;教师从不限身份,有心之人便能点亮希望。

目前,益童乐园有100余位专职老师,祝所有专职老师们教师节快乐!也向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教育者致敬——因为他们,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目光里,勇敢地走向更远的远方。

益童乐园项目由壹基金发起与运营,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支持,通过支持本地公益组织,搭建儿童友好空间、聘用专职儿童工作者,为易地搬迁社区儿童、乡村留守和城乡流动儿童提供包括安全教育、文化传承、社区融入、心理支持等社区儿童服务,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校外陪伴、学习和成长。

相关新闻

点击订阅,把公益带在身边

订阅我们的电子报,接收有关壹基金服务的更多资讯。订阅即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我们的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