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为了帮助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增强自身透明度,促进公益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壹基金发起并持续支持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指数项目(以下简称GTI项目)。近日,GTI项目发布了2015年度民间公益组织透明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透明指数逐年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但财务信息的公开情况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民间公益组织透明指数呈线性增长
2015年度《报告》共包括1738家民间公益组织,为历年数量最多。《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民间公益组织透明度平均得分为27.23分,到2014年略有提升为27.87分。而到了2015年,平均得分达到了32.44分,较2014年增长了16.4%,较2013年的增幅达到了19.1%。对此,《报告》分析指出,这一进步是民间公益机构自身努力的结果。随着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透明意识不断增强,更多的民间公益机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主动进行信息公开,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信息公开而获益,因此形成正向的激励循环。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胡小军副院长说:“在如今的互联网模式下,公益组织透明度应该是飞跃式的,而不是这样一点点的线性增长。”
(上图为2013-2015 中国民间公益组织透明度平均得分)
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情况依然最弱
《报告》显示,财务信息是最能反映组织管理规范程度的,但仍是很多机构的敏感信息;内部治理信息是最能反映决策流程的,但披露程度也较低。这两个信息缺失,其内部原因是复杂的。
GTI 由基本信息、治理与管理信息、项目信息、财务信息四个一级指标组成,分别代表了机构透明度的四个方面。从这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看,基本信息得分最高,为 13.87 分;财务信息得分最低,为 2.45 分。从得分与理论满分的对比看,基本信息已达到了理论满分的 75 %,而财务信息只有理论满分的 8%,这说明财务信息的披露仍然是民间公益组织的弱项,需要今后重点突破。
(上图为2015年度 四个一级指标的GTI得分及占理论满分比)
胡小军副院长还指出:“2015年,政府对公益慈善组织除了培育扶持,更加强调规范和管理。在立法层面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规定,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即将出台的《慈善法》对于管理成本的规定让很多公益组织感到委屈。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公益机构一般会向更“有权力”的一方公开,却极少向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公开信息,因此欠缺平衡的问责关系。公益组织应该逐渐从公开透明走向公信力,在透明度做好的前提下,展现自己的工作绩效,也就是公益活动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我们需要证明,由公益组织来配置慈善资源,要比其他途径和方式更有效率。在这个方面,未来有非常大的空间,更需要一个多元立体的行业支持体系的建立。
发布会上还对2015年度中国民间公益透明度TOP 10机构进行了表彰并颁发奖杯。它们是:
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 99.02分
合肥市春芽残疾人互助会 97.71分
北京恩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97.71分
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 96.32分
宜宾市春苗公益助学中心 96.06分
原平市爱心助学站 96.02分
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95.18分
广东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发展中心 93.8分
泉州市洛江区北斗星自闭症儿童培训 91.85分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中心 91.49分
成都高新区萤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90.85分